【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以賽亞書四章2至6節
作者:李錦棠
很多年前一首很多人熟悉的詩歌:「你若不壓橄欖成渣,它就不能成油……每次的打擊,都是真利益;如果你收去的東西,你以自己來代替。」記得初信主的時候,每次吟唱,都不禁潸然淚下,一幅一幅自己被「壓」的圖畫在腦海中湧現,不過,當時感到的不是痛苦,而是「浪漫」。那時候的我,不僅很享受痛苦中的浪漫,還渴望「痛苦」的來臨,「攞苦黎辛」。
日子久了,才明白聖經從來沒有叫我們沉醉在痛苦之中,更沒有叫我們「攞苦黎辛」,痛苦不是浪漫,浪漫的是在與神同在日子。
本段是總結了第二至四章,以「到那日」作開始,延續了上文一貫「到那日」的主題 (賽二 11、17、20,三7、18,四1),但上文所提及的「到那日」都是指到神的審判和拆毀,但本段第2節是一個有盼望的日子,叫上帝的子民明白到上帝最終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拯救。
本段的開始是承接著第三章的內容,三章1 6節至四章1節是錫安淒涼的光景,但此處是令人興奮的情景:「到那日,耶和華發生的苗必華美尊榮,地的出產必為以色列逃脫的人顯為榮華茂盛。」(2節)這一節是本段一句很關鍵的經文,甚至與全本以賽亞書的主題息息相關。
「耶和華的苗裔」和「地的出產」互相平行。不過,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就是「耶和華的苗裔」指誰?簡單而言,一般認為有三個可能:包括「地上的出產」或「以色列的餘民」或「彌賽亞」(由於篇幅有限,在此不便加以詳細討論,留待日後有機會上課時再討論。)綜觀而言,「彌賽亞」的觀點是較為廣泛被接納,舊約其他書卷也有以「苗」來表示彌賽亞(耶二十三5,三十三15;亞三8,六12),當然,這字的運用也基於大衛之約來理解(參詩一三二17),故此,以西結書三十四章20至31節也把彌賽亞的觀念與土地的出產平行敘述,因此,在本段是指到上帝要扭轉二章6節至四章1節的境況,祂除去驕傲的領袖,一切希望都在於「耶和華的苗」的來到;荒涼的土地也可出產茂盛,所以,以色列真正長久的出產乃是在於上帝,而且只有通過上帝的潔淨,錫安才得以更新,再次得著上帝的恩眷。
因此,第3至4節便接著提及「錫安女子」,「主以公義的靈和焚燒的靈,將錫安女子的污穢洗去,又將耶路撒冷中殺人的血除淨。」這處的意思是上帝要審判和煉淨錫安女子,當然上帝的目的不是要毀滅,而是將錫安女子一切的污穢與血腥除淨,因為上帝是聖潔,祂的百姓都同樣要被分別為聖,否則任憑錫安的女子有何等的外在美麗,都無法真正得著上帝所賜的榮美。
錫安女子所經歷的痛苦,從以色列的歷史背景來看,應是指到被擄,「剩在錫安、留在耶路撒冷的」(3節),即是經過苦難的洗淨之後的餘民,雖然他們飽經風霜,不過最終能在生命冊上記名,必稱為聖。很多時候,我們不禁懷疑「苦盡真的會甘來」?不過,從這段經文來看,我們會發現當我們偏行己路的時候,痛苦、困難、挑戰……就可能往往成為我們返回上帝同在的通道,為要我們的生命經過煉淨,更合乎上帝的心意。
然而,當我們身陷苦難之中,我們又有何把握可以面對?這就是第5至6節的內容。第5節用了出埃及記的典故,日間的雲柱和夜間的火柱(出十三21~22),這是表示上帝的同在,因著上帝的同在,祂的子民無論落入甚麼景況,也得到祂的保護。所以第6節用了「亭子」作比喻上帝的保護,「亭子」可以遮風擋雨,又可作為避難時藏身之所,當然,上帝的同在和保護遠遠超過「亭子」的功能,即使我們在生死的邊緣,叫我們懷著盼望度過艱難的日子,就是上帝的同在,也叫我們數算昔日出埃及時,上帝如何保護祂的百姓,今天祂的同在也一樣。正如詩篇九十一篇9至14節:「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你已將至高者當你的居所,禍患必不臨到你,災害也不挨近你的帳棚。因他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 他們要用手托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 你要踹在獅子和虺蛇的身上,踐踏少壯獅子和大蛇。上帝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
誠然,我們不需要把苦難浪漫化,更不用「攞苦黎辛」,不過,在我們經歷上帝的琢磨和陶造的時候,我們會漸漸明白「少少苦楚等於激勵」,因為上帝的同在和保護從沒有離開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