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作者:陳鴻

「聖經導賞」並不是釋經文章,也不是書卷大綱,只是點出閱讀重點,是我在三藩市播道會教會服侍時,為了鼓勵會友參加每年讀經計劃而寫的。內容主要來自以下兩本書(如果有參考其他著作,文中會列示):

Gordo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Book by Book: A Guided Tour
Gordon D. Fee and Douglas Stuart, How to Read the Bible for All Its Worth: A Guide to Understanding the Bible(中譯本:《讀經的藝術:瞭解聖經指南》)

  • 這封信有幾個有趣之處:1. 很容易分拆成一個一個單元,獨立處理個別課題,因此相當適合小組查經;2. 每一個分拆後的單元所涉及的課題非常古老,不合時宜。因此,很多講論釋經原則的書籍,經常以這封信的內容為例,說明如何將過時的課題應用到現代人身上;3. 在眾多單元之間是否有一個貫串的主題?這個特點關乎信的整體性,但較不明顯。
  • 就第一個特點來說,大部分讀者都應該留意到,保羅是一個一個課題來處理,這正好反映「書信」的本質是為了針對個別情況而寫,而不是為了著書立說。哥林多前書的內容交代了保羅為甚麼要寫這封信。首先,保羅要處理革來氏家中的人所報告的問題 (一11)。再者,要回應哥林多教會在前信所提出的問題(七1)。保羅往往用「論到」這類字眼來引入每一個課題。
  • 保羅要處理的問題,有許多看起來跟今天的文化差異甚大,最明顯的莫過於第十一章有關蒙頭和主餐的教導。現在根本沒有姊妹在主日崇拜時披戴頭巾,聖餐也沒有跟晚膳同時舉行。還有另一項經常困擾西方學者的問題(亞洲信徒則比較容易理解),就是進食曾獻給偶像的食物和在廟堂坐席。如果要我們照著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要求去做未必合適,因此要學習和實踐保羅這些教導,首先要花時間認識有關的歷史文化背景。
  • 近來有些釋經家嘗試探討保羅是否有意在一封信之內,將看來不大相關的課題串連起來。其中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認為,保羅整體上是要處理威脅著教會合一的種種不和,因為當時在不同的事情上,如智慧、靈和優越感等,教會中人隨著各人來自不同社會階層而有不同意見,甚至不能「相和」,互相對立。面對問題日益白熱化,保羅勸勉各人應用愛去尋求眾人的益處,而不要單顧個人的益處。因此,保羅以基督釘十字架這至高無上的榜樣開卷,並以基督再來的盼望結束(見米切爾所著的Paul and the Rhetoric of Reconciliation : An Exeget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Language and Composition of 1 Corinthians)。
  • 以下是閱讀這封信的三個「貼士」:1. 留意保羅會借用哥林多人常用的「口號」,但不代表保羅認同口號的內容,「凡事都可行」就是一個好例子。還好近年較新的中譯本在這方面已有較清晰的表達。2. 要知道哥林多是當時羅馬帝國最大的希臘城市,擁有兩個海港,貿易發達,可算是「新貴」。以古時的標準來看,哥林多是重建的新興城市,充分流露出「新」城市的「前衛」和「寬容」的文化,全城遍布各種宗教的廟宇和神龕。此外,哥林多人並不重視道德。3. 此書頭四章多論及智慧和言語。不過保羅並非反對信徒有知識和智慧,而是因為當時盛行追捧言詞瑰麗的「智慧人」(sophist),所以他才出言勸喻教會。



聖經導賞

難解經文

學者文庫

讀經有妙法

金句精讀

靈食蜜語

基督徒常用語

聖經講座錄影

聖地風貌相片集

文以明道


聯絡明道 ::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
© 2021 明道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6樓6號室(地圖)
電話:2986-9968 :: 傳真:3013-9501 :: 電郵:info@mingdaopre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