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馬太福音六章25節
作者:陳鴻

「金句精讀」不是經文評論或靈修小品,而是探討一些經文金句的上文下理,從而說明其真正的意義,以致當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引用該金句時,能夠有穩固的聖經基礎。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馬太福音六章25節)

對於主耶穌以上的論述,普遍會有以下兩種回應:

  • 「不要憂慮?!死了那天便真的可以停止憂慮了!」這是一般只著眼於當前生活的無神論者的回應。
  • 「既然聖經告訴我們不要憂慮,只要思想積極正面、心理放鬆、吃得健康、做運動、看得開,人生便少點憂慮多點快樂了。」這種回應十分尊重聖經,並應用流行的治療和啟發潛能等自助技巧,看似實際。

要決定上述兩種回應是否主耶穌的期望,首先必須留意本節是用「所以」來開始,提醒讀者本節不是一個全新討論的起頭,接下來關於「憂慮」的討論是承接前文,就是六章24節:「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不過,《和合本修訂版》將六章24節獨立一段,沒有跟第25至34節相連,讀者不易察覺兩者之間的關聯。《新漢語譯本》則將六章19至34節歸納為一個主題——「神與金錢」,讓讀者更容易掌握各節之間的關聯。所以,如果以上下文來規範的話,「憂慮」不是主線,「事奉誰」或「事奉甚麼」才是。

不錯,若單從六章25至34節,「不要憂慮」這結構形式共出現三次來說,的確可以說主耶穌是教人不要憂慮:

  1. 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 (25節)。
  2. 所以,不要憂慮說:「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31節)
  3.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34節)。

不過,正如上面指出六章24節是這三個「所以」的上文,循著這一節來界定經文的意思,會有宏觀的解讀效應。現在就先看下表:

章節 A B
六24 不是惡這個 愛那個
就是重這個 輕那個
又事奉神 又事奉瑪門
你們 外邦人
六25 憂慮(μεριμνᾶτε)
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六31 憂慮(μεριμνήσητε)說
吃甚麼?喝甚麼?穿甚麼?
六32 這都是外邦人所求(ἐπιζητοῦσιν)的
你們 這一切東西
六33 你們要先求(ζητεῖτε)
他的國和他的義 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

上表主要是要突出兩個事奉對象帶來兩類事奉的人及其心態取向。簡單地說,那些事奉瑪門的外邦人,因為沒有與天上的父建立關係,所以會「」,亦即「憂慮」,衣食這一類東西。另一方面,門徒(我們) 因為認識天上的父,知道衪會將衣食這些東西加給我們,所以無須憂慮。

這不正是本文開始時提到的第二種回應:基督徒要過無憂無慮的喜樂人生?!

這論調實在吸引,也似是經文的教導,但總覺得隔靴搔癢,沒有抓著癢處。特別是沒有處理上表由六章24節已開始的格式。按照這格式讀的時候便有下面的期望([]內的是經文沒提但有暗示的):

事奉神 事奉瑪門
你們 外邦人
不要憂慮吃、喝、穿 憂慮吃、喝、穿
[不要這一切東西] 這一切東西
他的國和他的義 [不他的國和他的義]

這樣,「憂慮」與「」相互解釋,「他的國和他的義」則替代「吃、喝、穿這一切東西」。假若一個人滿腦袋都是謀求「吃、喝、穿這一切東西」,主耶穌這番話並不是要動手術將這人的腦袋刮得空空如也,變得無憂無慮、無求無為,永遠幸福快樂!反之,主耶穌要這人的腦袋整天為另一樣事情籌算,就是「他的國和他的義」。是「」也好,是「憂慮」也好,這人的腦袋是給了「他的國和他的義」。整段經文不是告訴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沒有憂慮,而是應該憂慮正確的事情:「他的國和他的義」。

也許有人會覺得用「憂慮」這詞語與「他的國和他的義」相連,好像負面了一點。既已有宏觀的規範,看來該是仔細探討「憂慮」這詞語的時候了。

憂慮」的原文為μεριμνάω,的確可以譯為擔心、憂慮等心情「七上八下」的狀況,故英譯本多譯為worry或be anxious。但這個字也可以僅指心中思念、記掛或謀求,不一定帶著接近情緒病的色彩,所以KJV不用worry,而平白地譯為take no thought。這種只描述心中專注記掛而不帶焦慮的狀況,相信亦是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七章32至34節的意思:

我願你們一無掛慮〔ἀμερίμνους〕。沒有結婚的是為主的事掛慮〔μεριμνᾷ〕,想怎樣令主喜悅;結了婚的是為世上的事掛慮〔μεριμνᾷ〕,想怎樣讓妻子喜悅,於是,他就分心了。沒有結婚的和未婚的女子是為主的事掛慮〔μεριμνᾷ〕,為要身體和心靈都聖潔;已經出嫁的是為世上的事掛慮〔μεριμνᾷ〕,想怎樣讓丈夫喜悅。

《和合本修訂版》在這裡譯作「掛慮」而非「憂慮」,也許是避免將「憂慮」與「主的事」相連。即或如此,保羅在這裡的用法,以「主的事」替換「世上的事」,相當接近馬太福音以「他的國和他的義」替換「吃、喝、穿這一切東西」這用法。

保羅在腓立比書二章20節更同時將「憂慮」(μεριμνάω)與「求」(ζητέω)這兩個動詞都用上了:

因為我沒有別人與我同心,真正關懷〔μεριμνήσει〕你們的事。其他的人都求〔ζητοῦσιν〕自己的事,並不求耶穌基督的事。(《和合本修訂版》)

憂慮」一詞在這裡譯作「關懷」,與「求」相互解釋;「你們的事」與「自己的事」互替。在腓立比書,腓立比教會的事就是傳福音,亦即是「耶穌基督的事」。

也許藉著保羅這兩個用法,我們可以更加肯定耶穌說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而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一番話,並非應許或要求信徒過無牽掛的人生;反之,耶穌肯定人生必會有牽掛(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關鍵是牽掛得正不正確。

如果我們認同以上的解釋,當前最重要的便是重新校正生命的方向。要明白耶穌在此不是推銷一個夢寐以求、毫無憂慮的基督徒人生,而是要徹底扭轉我們整個生命的方向。如果必須憂慮,我們應該憂慮有價值的事情——衪的國和衪的義,取代其他無關重要的事情——與神沒有父子關係的外邦人或小信的人所求的事情。如果我們的杯已盛滿了牛奶,想喝汽水就只有倒掉杯中的牛奶才可注入汽水;反之亦然。只要我們的意念充斥著祂的國和衪的義,便沒有時間再去關注吃甚麼及穿甚麼等事情了。所以,本段經文其實是糾正我們的想法,別以為可以同時專注個人的需要與衪的國和衪的義,正如別妄想可以同時服侍神和瑪門一樣。這想法根本是荒謬。

當然,我們要追問兩件事。首先「他的國和他的義」是甚麼?其次是一個人整個腦袋全神貫注「他的國和他的義」,而不關注個人所需是否恰當?

先回應第二個問題。馬太福音六章24至34節是關鍵所在,特別是第24節。耶穌表明從來不是瑪門提供衣食給我們,一切的供應者是我們的天父上帝,並且取決於我們的信心(留意「你們這小信的人哪」〔30節〕)和我們與天父的關係(留意「你們的天父」〔26、32節〕) 。天父上帝的供應和看顧是鐡一般的事實:天上的飛鳥(26節)、百合花(28至29節)及野地的草(30節),一一見證衪的信實和大能。真正了解我們的需要,又能供應我們的是,與我們有關係的天父而不是瑪門!

至於「他的國和他的義」是甚麼?六章24至34節並沒有提供答案。尋找答案必須考查第五至七章,甚至馬太福音整卷書。這就非「金句精讀」範圍所能及的了。



聖經導賞

難解經文

學者文庫

讀經有妙法

金句精讀

靈食蜜語

基督徒常用語

聖經講座錄影

聖地風貌相片集

文以明道


聯絡明道 ::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
© 2021 明道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6樓6號室(地圖)
電話:2986-9968 :: 電郵:info@mingdaopre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