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十章這段敘事文所面對的問題,就是百姓拜偶像,沒有尊神為大,而有關的解決辦法也可以在這些異象中找到。
II.解讀法
一、決定被擄前或被擄後的時期
這是背景方面的問題,可以查閱參考書得知。但是有時參考書的資料會太多,好像字典一樣,所以不是要用全本,而是要在當中尋找你所需要的。另外,參考書中不一定有解釋,可能只有資料,但是你可以先將資料寫下來,然後自己思考其意義。查參考書前,應該先好好閱讀經文。
以西結書像許多先知書一樣,早已清楚說明是屬於哪個時期(一1),再翻參考書看看,就知道那是被擄後的日子。以西結書的內容關乎被擄至耶路撒冷遭火焚燒,中間經過了十多年。
二、尋找先知的蒙召
讀每卷先知書,都可以做這個步驟,因為如果作者在經文中說明他蒙召的經過,就一定是有用意的。有些先知的蒙召對他的信息有很大影響,以西結正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以西結書第一至三章一定要仔細讀,盡力了解。
蒙召的記載也是敘事文。讀敘事文,怎樣知道哪部分是作者的重點?就是篇幅較長的部分,所以多說的就是重要的,少說的就是次要的。以西結蒙召的記載,有一大段跟他自己沒有關係,差不多一整章的內容是關於基路伯和其上的榮光的。
第一章用了這麼長篇幅談論基路伯,第十章又提起,可見以西結的蒙召與第十章關係密切。讀敘事文要知道地點、時間、事情等:以西結在巴比倫的迦巴魯河如何解讀及應用先知書邊看見基路伯,其上有神的榮光,可見神要藉著基路伯的異象向他傳遞信息,就是神已經不與耶路撒冷同在,卻與那些被擄的人同在。第十章又用頗長的篇幅來描述基路伯,是要讓讀者再次注意這事件,這事件是要帶出神與祂的子民同在。
第二章關於以西結開始蒙召。我們發現以西結蒙召,要做神叫他做的事,也需要神的幫助(二1.2)。人靠自己的才幹是不行的,以西結是靠著神的力量事奉。神的能力會在事奉者背後推動他,除非神給他力量,否則他連站起來也不行。
從以西結的蒙召可見他是那種典型的事奉領導者。他不但是先知,更將他蒙召的經驗變成榜樣,教導事奉的理念:事奉的根基是神的同在,以及靠著神所賜的力量來遵行神的話語。不單要遵行,還要吸收神的話語,讓神的話語影響生命(二8),因此事奉者本身就代表神的信息。最後,更要有行動(三4),要執行神所委派的工作。
作者先在他的蒙召當中說明甚麼是事奉,再在下文描述一些反面的事,就可以藉著比較,得知甚麼不是事奉。看見正面,就可以立體地與反面對比。以西結的蒙召描寫得很完備,也與第十章的信息很有關係。以西結書當中的問題,都可以從他蒙召的記載中找到解決辦法。
三、列出經文綱要
跟處理敘事文的方法相同,就是找出情節。
以西結書第十章,第一部分(十1.8)關於一個人,第二部分(十9.22)關於基路伯。大綱的分法不同也沒有問題,重點是讓研經者自己知道事情是怎樣發生的。
四、經文參照
參照於聖經其他書卷重複出現的用字,尤其是摩西五經。以摩西五經為出發點,因為這是舊約聖經(以至整本聖經)的根基,因此許多經文都會參照摩西五經。例如以西結書多番提到與會幕有關或類似的事情(不一定直接談論會幕),又談到祭司、基路伯(伊甸園),這些都是在摩西五經出現的。
聖經中的呼應是有原理的,引用是有目的的。不是說下文應驗了前文的預言,而是要讓讀者知道經文是帶有信息的。例如基路伯連繫於約櫃,約櫃則代表神的同在,神的同在就是這段經文的信息。研究經文參照,重點就是要掌握那信息。
解讀經文參照的方法與解讀比喻相似,都是用一幅圖畫來解釋事情當中的信息,也可以說是「借用」。作者借用這些事物,因為以色列人都熟悉摩西五經,這些事物已經成了他們文化的一部分,借用可以讓他們更容易明白他所傳遞的信息。我們不是以色列人,不容易看得明白,所以更加要努力熟讀聖經。
五、重新查對背景
查看參考書,將要點、概念寫下來,再將經文與這些背景連起來。這就像校對的步驟,複核解經的結果。
成書背景:以西結書最後寫完之時,聖殿已經消失了,以西結只是按著神的啟示寫出來。經文解釋,沒有聖殿,是因為神的子民不尊神為大,不用聖殿來敬拜神,卻用來做別的事情,神後來就厭惡他們,離開聖殿,將聖殿毀掉,不讓他們在這地方聚會。對於已經被擄的人來說,沒有聖殿,沒有敬拜的地方,也不要緊,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就在第十章,就是神與他們同在,這才是敬拜的重點。
這段經文對於現代人的信息並不一樣,因為今天沒有甚麼被毀。然而經文中有永恆的信息,就是當神的子民尊神為大,神就永遠與他們同在。當時的處境與今天不同,但其中一些元素是有關聯的,我們就要將這些元素應用到今天。
讀者背景:第十章是寫給被擄的人,他們的下一代不知道自己為何身處巴比倫,也從來沒有在猶大地住過,經文也就著這一點加以解釋,因為他們可能會回去。他們回去以後要怎樣面對他們所未面對過的現實?要存怎樣的心態?回去後是否只需要處理建立自己民族的事情?那地方對於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其實又確是屬於他們的,他們從來未見過,會好奇,而他們回去也涉及屬靈的層面,所以當這一代的讀者有了下一代,以西結就要顧慮到上述情況,讓他們了解自己被擄的原因,才會學懂被擄的教訓。
文化背景:他們身處的巴比倫是拜假神的地方,甚至城中的街道全都以偶像命名,而巴比倫人又很會用懷柔政策管治外族人(參但以理書),以色列人有被巴比倫人同化的壓力。下一代不了解拜假神的問題所在,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做,他們見怪不怪,經文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民族有特殊的身分,他們不可以被同化。應用到今天,問題也許不是拜假神,而可能是面對被惡人惡事同化的壓力。
六、列出主要問題與解決辦法
其實整個研經過程從頭到尾都在做這件事。做上述步驟時,也可以思想如何將信息應用於今天。因為資料太多了,不必等到最後才一次過思想應用,否則也許會把最初所想到的忘記了。先後次序並非最重要,最重要是能夠想出適切的應用。
一邊研經,一邊將問題、解決辦法,和想到的應用都列出來。完成首五個步驟,第六步也差不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