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讀及應用新約書信
主講:曾思瀚博士
筆錄整理:鄭名芝

神的啟示是歷史性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事,某作者被神鼓勵去寫信,讓聽眾用來解決問題;這就是新約書信。聽眾有其處境,作者有其處境,神借助這個歷史的情況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溝通的過程。下文以加拉太書五章 16至26節為範例,嘗試了解這種溝通的過程。

I.找出前言和結語

有人會問,怎可以肯定新約書信的前言和結語涵蓋了整卷書的重點?要回答這問題,先要了解書信的寫作背景。

保羅等新約聖經的作者都生活在文盲社會裡,即是當時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新約書信都是供教會向會眾宣讀的,會眾則靠聆聽來接收信息。舊約的以色列人和新約的信徒要認識神的話,都唯有靠聆聽,因此前言和結語都很重要。前言在最開始時爭取聽眾的注意力,一定要將主題引出來;結語提醒聽眾重點何在,讓聽眾記住,將他們的焦點校正。

起初的會眾接收信息時,是將書卷由頭聽到尾的,如果我們將任何一段經文抽出來讀,都有斷章取義的危險。怎能防止斷章取義?就是根據前言和結語來衡量,因為那是整卷書的框架,如果內文能夠連得上,就絕不會錯得太遠。這尤其是讀保羅書信的關鍵。

預備帶查經,最好當然是將整卷書一口氣從頭讀到尾,有全面的了解;如果時間不夠,仍絕不可以忽略前言和結語。這兩部分就像是查經的起點和終點,知道了就不會迷路。仔細研究這兩部分,就像是打根基的工夫,不可忽視。

加拉太書的前言是一章1至5節,結語是六章11至18節。

II.由前言和結語觀察主題要素

保羅在加拉太書的前言自稱為作使徒的(加一1)。嘗試比較所有保羅書信的前言,就會發現通常他自稱為使徒,都是因為收信人不認識他,或者收信人當中有跟他敵對的,或質疑其權柄的。看這自稱,就可以推想這書信要處理的問題,例如在加拉太教會中,有些人的教導是保羅所反對的。

恩惠、平安(一3)都是保羅書信常見的問候語,但第4節特別提到脫離這罪惡的世代,這是與其他書信不同之處,所以要留意。

猶太人將世界歷史分為彌賽亞來臨前後兩個世代。猶太人的末世觀基本上也以此為分界線,彌賽亞來臨就是末世的開始;彌賽亞來臨之前,就是罪惡的世代。兩約之間時代的猶太人文獻,經常攻擊外邦人的道德問題,批評他們的行為、風俗不潔淨,完全違反神的律法,也許是因為他們受外邦人統治,所以以這種方 式發洩。他們希望彌賽亞來將外邦人除滅,讓他們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

保羅用這些字眼是有其用意的,他要將當時猶太人的思想與他所傳的福音連上關係。彌賽亞已經來了,但原來祂來並不是要除滅外邦人,而是要將所有外邦人歸納到神的國度之內,所有人都要成為亞伯拉罕的子孫(三7、29)。所以,脫離這罪惡的世代的說法牽涉到種族問題。加拉太書的內文也論到種族的問題,例如三章28節。

加拉太書結語中提及的割禮問題(六12~13),也與種族有關。受猶太教影響的人成了信徒,進到教會,以前他們受外邦人統治,這時他們反過來,用割禮的問題來控制外邦人信徒。

在罪惡的世代,人分為受了割禮或未受割禮兩種;但保羅教導,基督來臨之後,就不再這樣劃分了。反面來說是「不再受割禮」,正面來說是「作新造的人」(六15~16)。 六章17節是保羅自衛的說話,他要辯證自己的身分,與前言的自稱,以及內文的「保羅自傳」(一~二章)都有關連。

III.劃分經文

劃分經文即是定出是次查經或講道要解釋的經文段落,找出主句,亦即找出主要思想。如果參考英文聖經,會較容易劃分,因為英文聖經很多時會根據希臘文的文法來分段。有時,英文聖經的一個段落,甚至正好是希臘文的一句長句子。參考希臘文文法又可以推斷,如果句子不是以條件從句起首(例如「如果 ..」),而是一開始就是可以自立的句子,那麼句子的主要思想很可能就在於此。每個主要思想之下,有數個相關的次要思想,用以支持主要思想。找到主要思想,查經時就可以將注意力集中於這些重要的地方,而不會花精力埋首於不重要之處。

加拉太書這段經文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作屬靈人的命令及原因(16~18節);
二、反面的衡量準則(19~21節);
三、正面的衡量準則(22~26節)。

IV.尋找節奏及重複、對偶、諧音、頭韻等

這個步驟並不容易,但也可以稍作嘗試。在著重口傳的社會中,發音是很重要的,發音準確,信息才能傳遞得準確,這是溝通的關鍵。如果懂希臘文,可以更深入研究。

口傳的另一個特點是,信息的重點會經常重複出現,所以,找出主要句子之餘,還要找出重複的字詞或句子(例如結語中的割禮)。不過,有時重複的並不是重點,例如著眼於的字的重複,對於理解經文毫無幫助,或者神字的重複也不一定有特殊的意義,所以要靠常識來判斷。

V.反照解釋(Mirror Reading

閱讀書信,就像聽到身邊的人用電話交談,我們只聽到其中一方的回答,得到少量資料,就要猜想對方所問的問題是甚麼。有時,經文會反映出保羅要攻擊某種思想或異端。讀到五章 13節,就發現有人以為保羅所傳自由的福音縱容人放蕩;雖然經文本身沒有說明,但讀者可以推想得到。但我們要記住這是自己的推想,還要加以判斷和驗證。

這樣做需要多了解書卷中的人物,包括作者、聽眾,或假教師之類,這幾種人物在保羅書信中經常出現。我們不必有透徹的了解,但要留意到有這幾種人物存在,就能夠活用這個步驟。

這樣讀聖經會得到更立體的認識。聽到整個對話,就更了解神默示聖經的整個過程,更了解聖經的歷史處境。現在,雖然處境不同,但面對的問題卻相似,這就可以將聖經所教導的原則應用於今天的處境中。

VI.與前言和結語相關的應用

與前言連起來可見,彌賽亞來臨前後,世代轉變, 信徒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變,就是由隨從情欲變為順從聖靈。前言是宏觀的,第五章是處境化的,關於個人的生活。

與結語連起來可見,彌賽亞來臨前,人藉着禮儀(割禮)顯示他是屬神的,對比彌賽亞來臨後,人藉著聖靈的果子來顯示他是神的子民。應用於現代,我們就明白到單單出席教會聚會並不代表甚麼,唯有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才能顯示那人是屬神的。

查經得出的結果,應該能夠與前言和結語連起來,否則就可能有點偏離了正軌,要加以校正。



聖經導賞

難解經文

學者文庫

讀經有妙法

金句精讀

靈食蜜語

基督徒常用語

聖經講座錄影

聖地風貌相片集

文以明道


聯絡明道 ::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
© 2021 明道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6樓6號室(地圖)
電話:2986-9968 :: 傳真:3013-9501 :: 電郵:info@mingdaopre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