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GC 讀經法
作者:林俊華

完成宣道會明道訓練班導師的事奉〔編者按:林俊華牧師是明道研經叢書《提摩太後書──最後的囑咐》的作者〕。卸下沉重的寫作及教學壓力之餘,卻一再肯定歷史(Historical)/文法(Grammatical)/處境化(Contextualize)釋經法則(以下簡稱HGC),不但是「明道研經叢書」系列的寫作特色之一,更因其簡單、容易掌握,及能增加讀經趣味性的特點,成為推動信徒研讀上帝話語時值得推薦的讀經竅門。

所謂HGC,就是在處理任何經文時,都嘗試先從歷史文化以及經文的文法結構開始,找出經文在作者當代的昔日含義,然後進一步發掘其現代意義,繼而處境化實際地應用在今日信徒的生活中。

回到過去

回到經文的寫作場景,特別是文化背景,是今日信徒讀經時經常忽略的,但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釋經原則。以但以理書五章7、16及29節為例,但以理為伯沙撒王解釋粉牆上的文字後,獲擢升高位,在國中位列第三。為甚麼但以理在國中的位列是第三?為何不是第二?更重要的是,那位列第二的人又是誰呢?若能借助聖經以外的資料,重返經文當時的歷史與文化場景,這一連串的問題通常都能迎刃而解。

從歷史文獻我們可以得知,原來伯沙撒當時是與他的父王拿波尼度共同攝政。拿波尼度雖然住在提瑪城(不在皇宮),但卻在幕後協助其子處理朝政。考古學家在1854年找到一塊楔形碑文,上面刻有這樣的字句:「巴比倫王拿波尼度和王子伯沙撒的諭旨」。顯然而見,拿波尼度在國中是第一位,伯沙撒第二,獲擢升的但以理自然便位列第三。

發掘內涵

此外,要明白一段經文的思想,必須注意句子的文法結構以及連繫性。換言之,必須從經文排列的次序及文法的結構,來了解每一句子的意思。希伯來文和希臘文是分析性(analytical)及合成的(compound)語言,其文字表達力強又蘊藏豐富意象。

以文法的時式(tense)為例,保羅在歌羅西書三章10節提到,悔改的新人必須在知識上漸漸更新。這裡所用的更新一詞為現在式分詞(present participle),強調更新是「經常持續」的過程,而更新的對象是知識。因此,保羅的意思是,有了基督新生命的新人,要經常不斷在知識上更新,達到成熟的地步。

值得順帶一提的是,信徒常誤以為必須掌握艱澀的原文,才能認識聖經的文法結構,因而對文法釋經的原則望而卻步。事實上,只要手上多備一、兩本中英文的聖經譯本,便能有效地進入聖經的文法場景中。

借古喻今

毋庸置疑,經文的實際應用,是讀者最為關注的事情。如何通過釋義(即上述H及G步驟),找出經文對讀者的今日意義,繼而將聖經真理正確地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正是處境化釋經原則所能達至的目的。

保羅在提摩太後書四章2節給提摩太最後的囑咐是:無論得時與否,務要傳道。他所用的不但是命令的語氣,且十分嚴肅地以上帝的國度與基督的顯現來突顯福音工作的重要。今日信徒如何能更深刻體會福音工作的重要呢?一些具體的生活例證或聯想,必能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如何將經文實際應用在生活中。舉例來說,華里克牧師的父親,臨終前囑咐兒子「要為耶穌多拯救一個靈魂」,這是充滿激勵又發人深省的見證。1 該見證的主角華里克牧師,不但是現今信徒所熟悉的一位成功、深受欣賞和值得學效的牧者,其見證內容,更與保羅臨終前給予提摩太福音重任的最後囑咐不謀而合,使讀者產生共鳴之餘,更深切領會保羅為何如此重視福音的召命,並進一步反省自己的事奉使命。

重拾樂趣

牧者在教會其中一項十分重要且必須積極推動的事工,莫過於栽培信徒養成恆常閱讀上帝話語的習慣,使其靈命得以健康茁壯地成長。遺憾的是,每當年底進行事工檢討與評估,往往反映出弟兄姊妹讀經的情況強差人意,甚至慘不忍睹。

事實上,信徒讀經生活未能持之以恆,其主要因素不是信徒忙碌疲倦,也非缺乏輔助資料及工具,更不能歸咎於聖經內容枯燥乏味;相反,問題的關鍵是,信徒對上帝的話語只「讀」不「研」,就算勉強「研」,也不肯按正意來「解」,這才導致讀經生活味如嚼蠟,不能持之以恆。要令讀經生活重燃生氣,必須養成「不但讀」「也要研」「更要解」的習慣。期望「明道研經叢書」系列所蘊含的HGC寫作特色,能幫助信徒重拾讀經的樂趣。

1有關該見證的詳細內容,可參華里克著,楊高俐理譯:《直奔標竿》(台北:基督使者協會,2004),頁314~315;或登上http://www.bibledb.com/LawOfLiberty.php 參閱。



聖經導賞

難解經文

學者文庫

讀經有妙法

金句精讀

靈食蜜語

基督徒常用語

聖經講座錄影

聖地風貌相片集

文以明道


聯絡明道 :: 使用條款及私隱政策
© 2021 明道社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香港九龍新蒲崗雙喜街9號匯達商業中心6樓6號室(地圖)
電話:2986-9968 :: 電郵:info@mingdaopres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