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看得、失:傳道書的啟迪
謝慧兒博士
傳道書是一本很實際的書卷,內容大多是傳道者透過個人的觀察而寫下來的,其對人生的體驗,與我們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息息相關。
I.人生的大圖畫
1. 人生的真實面:虛空的虛空
傳道書一章2至3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這是傳道書一句很出名的經文,涉及全書其中一個極重要的主題。全書的結尾再次出現類似的經節: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十二8)這與第一章首尾呼應。換句話說,傳道的信息,從開首至結尾,讓我們看見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生是虛空的。
虛空字面的意思,是指「氣息」或「煙霧」,喻意包括:虛空、短暫、無益、無價值、沒有意義等等。在傳道書中,虛空的虛空,往往跟捕風或追風一起出現;因此,虛空應該包括有:「轉瞬即逝或捉摸不定」的意思。
不少信徒以為,傳道書的日光之下,是指那些不信耶穌的人,誤以為祗有不信主的人,才會有傳道者所言的虛空的感覺。其實不然,傳道書的日光之下,指的是人活在其中的這個地上。也就是說,傳道書所描寫虛空的人生,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基督徒與非基督徒都包括在內。祗有當我們清楚地認識人生真實的一面──人生本來就充滿許多虛空的事,我們才會懂得如何活下去。
2. 人終極的命運:人必有一死
傳道書二章16節指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樣,永遠無人記念,因為日後都被忘記;可歎智慧人死亡,與愚昧人無異。另外,七章2節又指出,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對於傳道者來說,智者與愚昧人最終的命運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都要死。根據七章2節,往辦喪事的家去,比往宴樂的家去好,其中一個原因是: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現代中文譯本》將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譯作:「因為活著的人應該常常提醒自己,死亡在等著每一個人。」是很有意思的翻譯。傳道者提醒人,活著的人需要時時提醒自己,死亡是等待著每一個人的。
總的來說,傳道書讓我們看到人生的兩方面:其一,地上的生活,是虛空的,是短暫,甚至是沒意義的。其二,人生存在世上,需要時時記得我們最終的結局:死亡。在這個大圖畫的認知底下,我們再來看如何面對人生的得與失。
II.「得」與「失」的定位
1. 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人生的得失有時是觀點與角度的問題:得即是失,失即是得。七章3節說: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這節經文其實有不同的解釋。面是外表,心是內在的。因此,這節經文其中一個可能的解釋是:「有些人雖然外表面帶愁容,不過他的內心,其實可能是很喜樂的」。有時我們以為是「得」的,其實可能屬「失」;認為是「失」的,可以是「得」。故此,我們不需要太耿耿於懷。「得」的時候不須過分的興奮;「失」的時候也不須感到太失落,因為究竟是「得」是「失」,有時實在難以定奪。
2. 幸與不幸、得與失的並存
第二方面,我們要曉得,幸與不幸、得與失,很多時都是並存的,這也是傳道書時常強調的信息。七章14節說:遇亨通的日子你當喜樂;遭患難的日子你當思想;因為上帝使這兩樣並列,為的是叫人查不出身後有甚麼事。這節經文其中一個重點,就是人生有患難的日子,也有亨通的日子。屬上帝的人要隨時作好準備,迎接人生不同的挑戰。
III.面對「得」「失」的心態
1. 「得」時的心態
究竟人應該用甚麼態度面對得失呢?先說「得」的時候。傳道書很出名的第一段勸勉人享受人生的經文,是二章24至26節: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上帝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惟有罪人,上帝使他勞苦,叫他將所收聚的、所堆積的歸給上帝所喜悅的人。這也是虛空,也是捕風。傳道書描寫了人世間不少負面、灰暗的事,但傳道者仍然堅持:人要享受生命。根據傳道者的教導,當我們人生有「得」的時候,我們要盡情享用,不過在盡情享用之餘,我們要承認這是上帝的恩賜,是上帝賜給人的「分」。
二章25節的論到吃用、享福、誰能勝過我呢,或作:「要不是出於上帝,誰能吃喝?誰能享受?」這是《現代中文譯本》的翻譯,意思是說,如果不是出於上帝,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吃喝、享受。我們眼前一切擁有的東西,其實都是出於上帝。所以要珍惜這些東西,珍惜眼前的人,珍惜我們擁有的物件或者事情,不要以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2. 「失」時的心態
「得」的時候,我們要盡情享受,並緊記這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但「失」的時候又如何呢?傳道者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A. 承認人的限制
第一方面,就是要承認人的限制。一章13節:我專心用智慧尋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上帝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思高譯本》的翻譯較為清楚:「我曾專心用智慧考察研究過天下所發生的一切; ── 這實在是天主賜與人類的一項艱辛的工作。」傳道者是位智者,心裡很想明白,並用智慧查究天下所發生的一切事。可是,要研究明白天下一切事,其實是很艱辛的一項工作。為甚麼是艱辛的呢?因為,人是沒法子明白天下事的因由。在「失」的時候,我們要承認人的限制,能夠從聖經的真理歸納出多少結論,我們便跟著去作;但遇上實在不明白的事情,便得承認:我們真的是不知道的。譬如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法解釋為何某些「失」會臨到我或其他的人。
B. 接受眼前現實
另外一個在傳道書給我們的教導,就是要接受現實。其中一個現實包括:世界上有不公平,甚至令人髮指的事,是不足為怪的。正如三章16節說:我又見日光之下,在審判之處有奸惡,在公義之處也有奸惡。在一些應該有正義的地方(審判之處:類似現在我們的法庭),應該有公平、公正、公義,但按傳道者所見,在以為有公義的地方卻無公義。這是自古以來,司空見慣的現象。
C. 知道審判在上帝
從積極的層面看,我們要知道:審判在上帝。三章17節:我心裏說,上帝必審判義人和惡人;因為在那裡,各樣事務,一切工作,都有定時。這節經文反映出,縱然目睹存在不公義的事,傳道者心裡的信念,仍然沒有動搖。他信得過上帝一定會有公平的審判。但留意第17節最後的四個字:都有定時。也就是說,上帝是有祂自己的時間表的──包括在甚麼時候施行審判,也有祂既定的時間。
D. 確定上帝的主權
屬上帝的人要確定上帝的主權。傳道書三章1至15節是很美的一段經文。傳道者說: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而一切的定時,又是在上帝的手裡。三章1節提到天下萬務都有定時;而第11節就指出:是上帝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恒的意識放在人的心裡。然後,在第17節,傳道者又指出,在上帝凡事都有定時,這些凡事,是包括上帝的審判在內的。
結論
今天活在日光之下信耶穌的人,在地上的生活依然會有感到迷惘的時候,特別在「失」的時候,會感到傷痛、不明白;會問:「為甚麼?」不過,在那些時刻,求上帝幫助我們確定祂的主權:「縱然不明白,仍然信靠。」傳道書的結尾,就鼓勵人要培養對上帝既敬且畏的心,因為這位上帝是一位審判義人又審判惡人的上帝。十二章13至14節: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或作:這是眾人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