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怯的英雄基甸
講員:黃福光博士 本講座已於2013年8月30日在播道會同福堂順利舉行,共有350位弟兄姊妹參加。以下是講座內容撮要。錄影請[按此]
膽怯與英雄似乎互相矛盾,然而士師基甸正是這樣。
背景
當日以色列人要面對的敵人是米甸人、亞瑪力人和約旦河東的游牧民族,他們雖然不像迦南人擁有鐵車,人數卻像蝗蟲那麼多,不易應付。現實生活也一樣,小問題不難解決,但積少成多,變成大問題就不好解決了。
再者,游牧民族居無定所,來無蹤、去無影,防不勝防。生命中所出現的困難也不會有固定的形式,往往叫人措手不及!
受苦的時候要反省是否自討苦吃,並非人人都像約伯一樣沒有犯罪卻要受苦。面對外敵,以色列人的確懇切呼求神,只是他們沒有醒覺自己是因為離棄神才落得如此下場(士六7~10)。有時向神認錯也不一定容易,但不認錯,就無法真正悔改轉變!難道神為了拯救我們而要放棄祂的「公義」嗎?
膽怯
基甸約生於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後一百年,當時大約四十多歲(士八20記載他有一個十多歲的兒子),相信他一定聽過神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神蹟奇事,只是始終沒有親身經歷過,建立不到真實的信心。
生活的歷練使基甸變得很現實,看見敵人,看不見神;對神、對自己都沒有信心。當神的使者對他說:「大能的勇士,神與你同在。」基甸立刻說:「先生,神真的與我們同在?」(士六12~13)語氣充滿諷刺和不信。
神要他拆毀家中後花園的巴力神像和祭壇,並將樹神亞舍拉砍下來。他卻害怕村人,等到夜半無人才敢帶著隨從行動,可見他是多麼膽小怕事(士六25~27)。
基甸第一次求印證之後,竟然回家宰羊,烤無酵餅,可能是故意拖延,希望對方等得不耐煩而離去(士六17~21)。其後又反覆求印證,先求羊毛濕,地面乾;再求羊毛乾,地面濕。這一切充分反映他信心不足,膽怯怕事。
能言善道
基甸父子均能言善道。基甸拆毀神像後,村人要懲治他,他父親卻說如果巴力是真神,自會跟基甸算賬,村人便罷手。觀察了一段時間,果然沒有甚麼禍患臨到基甸身上,反而給他一個綽號「與巴力爭戰的人」來褒揚他。
戰勝米甸人之後,以法蓮人不滿基甸事前沒有招聚他們一起去打仗。基甸懂得婉言相勸,平息了以法蓮人的怒氣,避免了流血衝突。
戰勝米甸人
基甸召集了三萬大軍攻打米甸人,但神嫌人數太多,經過兩次篩選,最後只餘下三百人出戰。神揀選那三百人,關鍵不是他們用甚麼姿勢喝水,只是不要太多人上戰場,恐怕以色列人會因此而驕傲。因為以色列人最深層的問題是屬靈的問題——敬拜別神。如果集結三萬兵力退敵,只會使他們由敬拜別神變為敬拜人、敬拜自己。
沒有完全的人
有人認為第八章下半部分暗示基甸是一位失敗的士師,理據如下:
- 表面上他不願意管理以色列人,卻收集金器(士八23)。
- 自製以弗得(士八27)。
- 有七十個兒子(士八30,反映他像王一樣妻妾成群)。
- 給兒子起名叫「亞比米勒」,意思是「我父親是王」(士八31)。
- 他死後,以色列人回去敬拜巴力(士八33)。
聖經都是如實記載,不會隱惡揚善,士師記八章27節明言造以弗得是不對的。然而,多子也是蒙神賜福的表現,亞比米勒這名字的意思亦不一定是「我父親是王」(參代下二13)。況且,基甸沒有為了報復而殺死疏割全部男丁,可見他並非暴君(士八14~16)。
聖經這樣記載,只是想告訴我們:世上沒有完美的人,一個也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