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啊! 求你使我明白你的道,我就思想你的奇事。

(詩一一九27)

研經點滴 – 認識比喻

「比喻」(parabolh,,,,parabole) 原意是「放在旁邊」。所以,「比喻」的意思是「將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以作比較之用」。

「比喻」可包括預表(type)、表徵(symbol)、例子(illustration)等。其實,parabole 這個字常被用作希伯來文 מָשָׁל (mashal) 的翻譯,其含意包括箴言(proverb)、詩詞(poem)、智慧言語(wise saying)、替代 (similitude)等。由此可見,「比喻」的含意非常廣泛,可說是「象徵性文體」(figurative literature) 中的一個分類。基本上,「比喻」與現實生活或普通事物有關。一個典型的比喻通常利用一些普通而又真實的日常生活或事件,來強調及啟發某一個屬靈真理。

每個比喻都有一個中心思想 (central message),它與每個細節都互相配合。正因比喻通常與日常生活有關,若要研讀和領悟比喻所描繪的圖畫及其精髓,就必須對當時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具一定的認識。除此之外,由於上下文的內容也是提供資料的重要地方,所以也不容忽視。當然,比喻本身是研讀重點,需要悉心查考當中意思。以下的例子是用來表明剛才所提出的幾個重點。

「兩個欠債人」(路7:41-50)

41  耶穌說:「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一個欠五十兩銀子,一個欠五兩銀子; 

42  因為他們無力償還,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 

43  西門回答說:「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穌說:「你斷的不錯。」 

44  於是轉過來向着那女人,便對西門說:「你看見這女人嗎?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用頭髮擦乾。 

45  你沒有與我親嘴;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 

46  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 

47  所以我告訴你,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

48  於是對那女人說:「你的罪赦免了。」 

49  同席的人心裏說:「這是甚麼人,竟赦免人的罪呢?」 

50  耶穌對那女人說:「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回去吧!」

背景

  1. 根據猶太人的習俗,在內院空地請客是慣常的事。
  2. 猶太人的好客習慣容許其他人進入院內跟客人談話,尤其是當請來的客人是一位夫子。
  3. 猶太人不是坐在椅子上吃飯的,而是用手倚在桌上,半臥在桌前,雙腳則伸在後面。所以,那婦人能在耶穌身後用頭髮洗祂的腳。
  4. 猶太人一般穿涼鞋,主人在客人進屋後需提供洗腳的服侍,亦會用油抹頭和親嘴問安;但那法利賽人卻沒有跟隨這些習俗來招待耶穌 (參44-46節)。
  5. 猶太女子需要蒙頭,弄散自己的頭髮會被人看為不正當的女人。(留意第37節說那女人是個罪人)。

上文

  1. 有一個名叫西門的去利賽人邀請耶穌到他家裡吃飯。
  2. 經文沒辭記載他邀請耶穌的目的,有可能是:
    • 他相信耶穌就是彌賽亞,想向他追求真理,或
    • 他想找機會拿耶穌的把柄來作指控祂的證據,或
    • 他想弄清楚究竟耶穌是不是真先知。
  3. 從經文裡可看到他對耶穌的態度是輕僈的,故他沒有遵循傳統猶太人習俗去招待耶穌。

比喻內容及解釋

在耶穌跟那法利賽人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女人(她是個罪人,很可能是個妓女,因為她的頭髮是弄散的)站到耶穌背後,用眼淚和頭髮來洗耶穌的腳,繼而用油膏抹。她為什麼這樣做呢?她去見耶穌的目的相信是要表示對祂的尊崇,故她帶了香膏去膏抹耶穌。她之所以流淚,可能是由於她開心(因見到耶穌),但更可能是她顯出認罪的心態,深信耶穌就是彌賽亞,並尋求罪之赦免。

相反的,那法利賽人輕視耶穌,心裡在想:若耶穌真是先知,必知道這個女人是個妓女,是個罪人(39節)。耶穌看出他的心意,於是便講了一個比喻,來反映他(那法利賽人)與那女人兩種不同的心態。前者對耶穌並不尊崇,沒有以應當的猶太習俗(洗腳)來招待耶穌,因他不相信耶穌就是先知。至於那女人,她則表示出她的悔改和對耶穌的尊崇喚信心,所以耶穌對她說:「你的罪赦免了」。

耶穌藉著這個比喻去解答那法利賽人心裡的疑問(39節),指出那女子之所以得救並不是因她為祂所作的,而是因為她的信(50節)。耶穌沒有拒絕那女子所作的,原因是這代表她對主的尊崇和愛之流露。比喻中談及的那欠五十兩銀子的人(五十兩銀子相等於500 denarii,而一個 denarlus 相等於那時一日的薪資),就是指著那女子而言;她是一個生活在罪中的人(參NIV聖經譯本 “a woman who had lived a sinful life in that town”),當她找到寬恕和赦免時,她流露出來的感謝自然是大的。大家留意,耶穌並沒有說那法利賽人不需要赦免,祂所要指出的乃是當一個罪人得到赦免(神的救恩)之後,很自然地會對那施予赦免的人流露出愛和感謝。可是,那法利賽人看自己為義,不認為需要耶穌,所以對祂的招待是冷淡和輕慢的。

中心思想

一個人藉著對神的信心得救,而面對神的救贖恩典,便應該很自然地號石露出對祂的愛喚感謝。

思想問題

  1. 今日我們已蒙了神的救恩,但我們可有對祂流露出祂當得的愛和感謝?
  2. 我們可會願意將最好的獻給神,來表示我們對祂的愛和感謝?

比喻疑難 – 探討「天國的比喻」(一)

上一期談到有關「比喻」的一些基本資料,也簡略地探討了「比喻」的定義和解釋的原則,且用了一個實例來顯示出風俗文化對解釋比喻有一定的重要性。從今篇文章開始,作者會跟大家一起探討馬太福音第十三章裡的一連串八個比喻,其中六個比喻常被統稱為「天國的比喻」,因為它們都是用相似的程式「天國好像」(13:24, 31,33, 44)或「天國又好像」(13:45, 47)來描述有關天國的奧秘。

 

解釋這八個比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直以來,聖經學者對這些比喻都持著各種不同的看法和理念。我們若要正確解釋這些比喻,便不能忽略以下幾點:

  1. 上文下理的主題及信息
  2. 「天國」的定義及形式
  3. 八個比喻之整體信息
  4. 個別比喻之信息及當中的連繫

要仔細探討這八個比喻的意思,就要兼顧比喻的「整體層面」和「個別層面」;以下是研讀這些比喻時必需提出和解答的問題:

  1. 為什麼主耶穌講了這一連串的比喻?
  2. 這些比喻在其他福音書有沒有記載?
  3. 耶穌要藉著這些比喻來表達什麼教導?它們與上下文的內容又有何關連?
  4. 「天國」的定義是什麼?它所指的是什麼時代?
  5. 每個比喻的信息是什麼?
  6. 每個比喻與整體信息之關係是怎樣?
  7. 比喻之間有什麼特別的連繫?
  8. 這些比喻的信息和教導可以怎樣應用在生活的層面上?

I. 整體層面上之探討

A. 主題及上下文

為甚麼其他福音書沒有完全記載這八個比喻?馬太福音主要是寫給猶太人的,作者特別針對以色列對天國降臨之拒絕而作出適當的教導;十二:22~32指出以色列人認為耶穌是靠著鬼王別西卜趕鬼,這是公開對聖靈作出褻瀆,拒絕耶穌是舊約所預言的彌賽亞。耶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context)下宣講這一連串八個比喻,所以這些比喻是帶著一個重要信息來對第十二章作出回應。不少學者都認同這個觀點,正如J. Dwight Pentecost 在 The Parablse of Jesus 一書中指出[1]

猶太領袖指控耶穌藉著鬼王趕鬼,是意味著他們最終拒絕耶穌;他們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是對彌賽亞和祂的國之降臨的拒絕。

事實上,主耶穌之來臨就是代表神的國快要降臨,所以祂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3:2; 4:17)。人拒絕主耶穌,就是拒絕彌賽亞,也是拒絕祂的國之降臨。留意在這八個比喻之後的下文,仍是環繞著主耶穌被拒絕的主題:拿撒勒人對耶穌的拒絕 (13:53-58)和施洗約翰之殉道 (14:1-12);所以,這八個比喻的背景主題,就是以色列拒絕它的彌賽亞。

[1] J. Dwight Penetcost, The Parables of Jesu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82), 46.

B. 「天國」的定義和形式

隨著以色列拒絕彌賽亞,一連串的問題就由然而生:

  •  以色列的拒絕會帶來天國之降臨甚麼改變?
  • 天國將會以甚麼形式存在呢?
  • 天國與新約信徒有關係嗎?…..

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天國」到底是指甚麼?有學者將「天國」(Kingdom of heaven)和「神的國」(Kingdom of God)作出分別,指「神的國」不包括未得救的人,而「天國」則包括得救的人及假信徒(professing Christians)。[2]這樣的分別是否正確呢?有待研讀完這八個比喻後再仔細的研究。

「天國」的意思到底是甚麼?字典將「國」定為一個「政治組織的社會」,當中應包括:(1) 掌權者、(2) 被掌管的人、和 (3) 掌管的時間、地點及形式。[3] 換句話說,「神的國」應包括:(1)王,(2)人民 ,及(3)政體形式(包括時間和地點)。但在這幾個特徵的定義和層面上,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不同看法,特別在「天國的形式」上爭議不停。

有些釋經家認為教會就是天國;有些認為「天國」是「屬靈」的,是在信徒的心中,而不是實質的一個地上王國;有些卻持守天國「已經但還未來」(“Already and Not Yet”)的看法,相信信徒現在已享受著「天國」的福份,盼望著天國將來降臨地上;而傳統的時代主義派學者,如達爾比(Darby)、司可福(Scofield)、來利(Ryrie)、潘特科斯(Pentecost)等,將「天國」看成三個不同階段,所以在The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的筆記裡,就指出馬太福音提到天國有三個階段(層面):[4]

  • 「近了」– 耶穌來了,天國就近了(參4:17),而約翰是為彌賽亞預備道路的 (3:1);但猶太人拒絕了耶穌。
  • 「奧秘」– 在今個世代運作,即是在主耶穌第一次和第二次再來之間的時刻,它的特徵記載在馬太福音十三章的七個比喻裡。
  • 「將來的千禧年」– 在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時建立,正如先知但以理所預言(但2:34-36, 44-45),是依據「大衛的約」所應許的(撒下7:12-16)。

還有很多其他觀點和神學概念,不能在這裡逐一記錄及討論。究竟那一個論據是正確的呢?作者會在以後的篇幅作適當的探討。

[2] Louis A. Barbieri, “Matthew” in The Bible Knowledge Commentary: New Testament (Wheaton: Victor Books, 1983), 49.
[3] Charles C. Ryrie, Basic Theology (Wheaton: Victor Books, 1986), 397.
[4] The New Scofield Reference Bible, 994.: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revealed in three aspects in Matthew: (1) As “at hand” (see 4:17, note 4), the kingdom is offered In the Person of the King, of whom John the Baptist is the forerunner (Mt. 3:1), (2) As fulfilled in the present age,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presented in seven “mysteries”(Mt. 13), revealing the character of the rule of heaven over the earth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comings of the Lord. And (3) as fulfilled after the second coming of Christ, the kingdom of heaven will be realized in the future millennial kingdom as predicted by Daniel (Dan. 2:34-36, 44-45) and covenanted to David (2 Sam. 7:12-16; see Zech. 12:8, note). This millennial form of the kingdom of heaven is wholly future and will be set up after the return of the King in glory (Mt. 24:29-25:46; Acts 15:14-17; see Mt. 6:33, note).

C. 比喻之整體結構

論到比喻的結構,大家可有留意到,只有馬太福音完全記載了這八個比喻,在其他符類福音書裡並沒有將它們完全記載:

比喻

馬太

馬可

路加

撒種

13:1-9

4:1-9

8:4-8

麥子與稗子

13:24-30

  

芥菜種

13:31-32

4:30-32

13:18-19

麵酵

13:33

 

13:20-21

隱藏珍寶

13:44

  

無價珍珠

13:45-46

  

撒網

13:47-50

  

家主

13:52

  

在馬太福音十三章所記載的這八個比喻,是有著特別的結構和格式的。按地理環境,可以分為兩組。首四個比喻是在海邊講給眾人聽的,末四個則是在房子裡講給門徒聽。

眾人都站在岸上 (v.2)

門徒在房子 (v.36)

撒種

隱藏珍寶

麥子與稗子

無價珍珠

芥菜種

撒網

麵酵

家主

再仔細的看,會發覺第一個比喻(撒種)和最後一個(家主)都沒有「天國(又)好像」的方程式。並且從內容去看,第一個比喻可看為整體比喻的前序(Introduction),而最後一個則為結論(Conclusion)。

前序比喻:

撒種 (13:1-9)

岸上的比喻:

麥子與稗子 (13:24-30)

芥菜種 (13:31-32)

麵酵 (13:33)

房子裡的比喻

隱藏珍寶 (13:44)

無價珍珠 (13:45-46)

撒網 (13:47-50)

結論比喻

家主 (13:52)

 

結語

今篇文章可說是研讀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比喻的一個基本導論,盼望給大家一些基本的認識之後,以後就可以更有系統和層次去探討每一個比喻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发表回复